如何让中国智能汽车成为完善的生态?
作者| 夏天龙
编辑| 王双双
6月24日,2020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于天津东丽开幕。本届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智能汽车品牌赛事,搭建全球性智能汽车交流平台,树立国际化技术实践测评标尺,旨在通过智能网联、信息安全、无人驾驶等一系列立体化、实践性、全方位的测评,为智能汽车科技进步、标准法规交流、社会公众科普提供权威、公正、第三方的服务。
可以看到,在智能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方面,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安全问题,包括车辆的行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其次,自动驾驶相关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善,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还不够清晰;另外,车路协同是发展智能汽车的关键,但很多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还有很大的空白。
因此,“如何让中国智能汽车成为完善的生态?中国智能汽车在现阶段还急需哪些改变?”是整个行业正面对的关键问题。为此,在本次大赛上,各行业专家与企业负责人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01
不急于“占山头” 高层平台搭建比技术更重要
从传统车企到新造车,从互联网巨头到各大科技公司,各企业都已早早入局智能驾驶赛道,各方对于智能驾驶的发展潜力想法一致。加上软硬件技术的提升,如5G商业化落地、计算机视觉日益精进、边缘计算能力越来越强,智能驾驶在成为“工业革命和信息化结合重要抓手”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更为重要的是,智能驾驶的意义不光在市场或企业,对于国内各大城市来说,智能驾驶同样有着帮助城市转型,重新定位城市职能的重要意义。因此,比起各企业对自动驾驶发起的“L3”级之争,建立高层平台、智能驾驶产业集群的意义则更为重要。但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以及目前我国对智能驾驶的相关规定尚未建立成熟的体系,智能驾驶尚未拥有一个全国性、共融性的平台供各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行测试、融合。
而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可以看到,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提供了智能驾驶高层搭建的基础条件,各企业能够在开放、发散、创新的环境下去构建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
同时,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是世界智能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智能汽车标准与测试规范的先行平台,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为汽车智能标准化的制订、智能测试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实践的重要渠道。
据悉,本届大赛以“汽车上云”为突破口,搭建自动驾驶商业推广云专场平台,汇聚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智能高端零部件制造商、AI芯片研发厂商、包括5G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方等,结合线上模式,促进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
因此,在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的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智能驾驶高层搭建以及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02
培育智能驾驶网络安全网络的“免疫能力”
存在于智能驾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这其中,“网络安全”则是存在于5G时代下,智能汽车所面临的第一大考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认为,目前行业应开创智能车联网主动编译安全保障的新格局,“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以后的第五大国家主权领域空间,也是国际战略在军事领域的演进。我国的网络安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战略和等级保护制度要求,推广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筑牢网络安全底线,是我们历史的使命。”
如沈昌祥所言,新基建基础设施是智能车联网的基础,也是以数据和网络为核心的,其发展前提是用主动免疫的可信计算筑牢安全防线。
沈昌祥表示,筑牢智能汽车的网络安全防线首当其冲应构筑智能车联网主动免疫新体系,“我们车联网不能像以前只讲速度快,又要讲计算同时要进行安全防护,这是新的计算模式,是以密码为基因抗体,实现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密存储三大功能,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这相当于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了免疫能力。”
换言之,智能网联汽车一旦整车型、车款被黑客攻破,会变成集体性、有组织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大问题,而沈昌祥口中的“智能车联网主动免疫新体系”正是一道“防御铁闸”,其将对用户、交通乃至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安全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技术突破的同时,安全标准不容忽视
整体来看,汽车工业步入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对传统的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测试对象已经从传统汽车的“人-车”独立系统变为“人-车-环境-任务”的强耦合系统,且测试场景和测试任务难以穷尽,测试维度纷繁复杂。测试技术作为助推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是行业核心技术之一也是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道路上亟待突破的重点。
中汽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认为:“目前的事实情况其实不容乐观,首先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尚处于建设初期,标准体系与核心产品标准尚不健全,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
他表示,“自动驾驶的测试标准待立项14个,只有4个成立了起草组。其次,各地测试规程不一致,示范区协同存在壁垒。全国各地已有多个示范区,但在示范区上路前的测试规程却不一致,导致同一测试主体在开展大范围路试时程序复杂,侧面反映出测试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最后,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未能达成广泛一致的认同,未能提出得到广泛认同的测试理论、体系。”
正如吴志新所言,智能汽车虽然让用户得以解放,并且从技术层面来看,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逐步向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但如何用全面的体系来规范智能汽车,从而排除安全隐患,依旧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难题。
对此,吴志新表示,中汽中心正在致力于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方的智能汽车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评价体系。
据悉,中汽中心依托国家课题,开展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多个科研项目团队共联合22家国内ICV(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的关键共性技术)测试评价领域优势单位开展了研究。这些单位中聚集了人车路网4大标准归口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国内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首个自动驾驶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基地,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4大国家级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知名高校、整车企业等。起到了行业组织协调和引领的作用,对测试评价技术的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力求在现阶段产业面临的三个主要难题上做到突破,以支撑行业和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第一突破ICV测试与评价关键共性技术,第二,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测试工具链,第三,建立整车级和系统级测试评价方法;在完成以上目标后,最终为ICV的关键技术研发、上路测试许可发放及产品的准入认证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及工具支撑,确保行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吴志新表示。
不得不说,摆在技术攻坚面前的第一道坎是“安全”,在企业推陈出新的环境下,行业急需一套智能汽车的上路许可、准入标准来为用户的使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04
如何解决“企业一头热,用户一头凉”?
智能汽车在向下一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即为“用户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可否认,智能汽车在经历了技术攻坚等跃进后,各企业已经掌握了一定高度的技术,但由于各项法律法规未能落地,用户迟迟无法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这也就导致行业目前出现了“用户一头凉、企业一头热”的现象。
也就是说,企业、行业需要在技术研发、测试等过程中,尽可能地加强与用户的互通与互动,让用户对智能汽车的便捷性、科技性有更成熟的认识,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热度。
对于这一问题,吉利汽车研究院智能电子软件中心高级技术专家邓堃分享了吉利汽车在智能驾驶与用户参与上的举措。
邓堃表示,随着智能驾驶的软件迭代闭环升级,会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通过OTA的方式部署在量产的车型上。此时,用户可以通过软件迭代升级的形式,进一步获得新的智能驾驶的体验。
与此同时,随着大规模车辆上路,智能驾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会出现。邓堃表示:“用户会通过实际的路测发现问题,相关的数据可以通过闭环的回路收集到大数据服务平台上。也会通过把真实道路场景的数据与实验测试中的数据进行同步的仿真测试和模拟训练的形式,使新生成的模型或算法不仅能够适应一个道路工况,同时能适应用户不同的使用情况。”
此外,邓堃还强调,在过程中可以分析上传来的用户行为数据,包括定制化的信息,针对用户定制化的需求推送不同的定制化服务到用户车辆上。
根据邓堃的表述,我们能够清晰地将吉利汽车的做法理解为由用户的使用反馈,反哺智能驾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技术的成熟性,并针对各用户进行专属定制。如果结合更具规模性的测试场地,更具规范性的测试规定,吉利汽车在智能汽车上与用户的互动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一方面能够以用户的真实体验强化各功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让用户成为智能驾驶落地阶段的参与者,而不再是企业单方面的“闷头苦干”。
结语:高层平台、安全、用户参与度,在中国智能汽车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中,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出水面。可以看到,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和全社会的便捷,或许才是“见真章”的考验。好在,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为各产业提供了平台,诸如吉利汽车等企业给消费者带来了互通互动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行业逐渐向集群化、规范化发展的节奏中,中国的智能驾驶正在走向成熟,且为世界提供优质的发展范本。